“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创多大的事业。”“选择钢铁,我们没有选错。”7月份的一天,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回顾着沙钢40年的发展历程。魁梧的身材,爽朗的笑声,交替出现的“你说别人怎么和我争啊?”“听得懂吗?”(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的崇明口音)的反问,显示着他的自信、强悍和亲和。40年,沈文荣把沙钢带进了世界500强,也带出了沙钢集团3.5万名职工所共同拥有的“强者文化”。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如果雷电暴雨肯定要来的话,我们希望它抓紧来。”龚盛,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总裁,多少年来,他每天早晨6点多就会出现在厂区;按沙钢一名普通职工的话说,是“大事小事,见到就管”。
“大环境不好,你要想办法,要找到新的优势。”这是沈彬,沙钢集团常务副总裁,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经常强调的一句话。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新任副会长,他在前不久的钢协理事(扩大)会上,见到年长的企业家和协会领导,或起身问候,或伸手搀扶,谦和有礼。
“陈书记,您看这套系统沙钢就定了吧?”这是沙钢集团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陈晓东和一家传媒系统供应商交流的情景。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沙钢的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也准备向多媒体拓展。《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每当商家提到“实质性”问题,陈晓东或沉吟不语,或顾左右而言他,双目流露出精明的笑意。
“我是不愿意让媒体太多报道我们的。我们沙钢把自己做好就行了嘛!”这是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晓兵,采访中不忘反复表明自己对媒体的态度。他是“海归”博士,江苏省首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主持了沙钢研究院一系列创新技术和高端新产品的研发。
“现在难也没有创业时难,我听说过老一辈沙钢人的很多故事。”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销售处处长卢立华,曾经受过工伤的右手插在衣袋里,挥动着左手,慢条斯理地讲述着沙钢的市场竞争实践和他所知道的沙钢历史。
“环保税对我们沙钢来说,很可能是一个机遇。”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环保资源处第一副处长张新,交流中总是笑眯眯的;而坐在一旁的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善良思路清晰却不苟言笑。他们细心地为《中国冶金报》记者的采访提前准备了文字材料。
…………
这就是我们接触到的沈文荣和他“麾下”的几位领导团队成员。谈到行业的困难形势,他们没有一句抱怨,反而会讨论各种各样的应对办法。他们淡定、乐观,办事认真,个性鲜明,传递着一种属于强者的文化魅力。
相对于“等、靠、要”的弱势心理,《中国冶金报》记者将沙钢的文化定义为“强者文化”。这种文化产生于沙钢40年的实践,产生于沙钢人对主观与客观、制约与突破、付出与回报、内因与外因、眼前与长远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准确把握。这种文化可以使沙钢在不断做强自身的过程中,造就出更多的强者,从而实现“强者恒强”。
那么,沙钢的“强者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与物质的辩证法
沙钢老厂大门前,矗立着一座钢铁工人铜像。高5米的钢铁工人弓步挺立在4米高的基座上,敞开的衣襟,露出健壮宽阔的胸膛,有力的右手紧握钢钎,左臂伸展,目视左前方,好像在观察高炉的出铁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钢铁厂,高炉出铁时,工人都要冒着超过1000℃的高温,握紧几十斤重的钢钎打开出铁口,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而这座名为“沙钢人”的铜像,就是沙钢在建厂15周年时,作为昂扬向上、挺拔无畏的沙钢工人的象征建造的。1990年铜像筹建时,沙钢职工和家属闻讯后自发地扶老携幼来到厂部捐款。这让沈文荣非常感动,决定将职工捐款如数返回,还加倍给予奖励,以褒扬职工的爱厂情怀。
“正是当时的穷干苦干,冶铸出沙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的企业精神。”亲历创业之初艰辛岁月的沙钢党委副书记杨石林说,“我们白手起家,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沙钢人的体会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沙钢40年的发展轨迹,随处可见这种“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融合与推动。
建厂初期的沙钢人,在小机床上加工出轧机牌坊;缺乏电力就找来1250匹船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拖动轧机轧钢;工友们睡地铺、倒三班,不辞劳苦到外地轧钢厂拜师学艺;他们还采用人工喂料的方式,轧出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窗框钢……杨石林如数家珍,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讲述沙钢创业者身上发生的故事,折射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沙钢企业文化的底蕴。
“贪图享乐不配做沙钢人。”沈文荣说,“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注定了我们是必须要拼命去抢时间创大业的一代人。”
担任沙钢“一把手”30多年来,沈文荣总是第一个进厂门,经常忙到半夜才回家休息。2005年6月19日,650万吨钢板工程中的1700毫米热轧卷板项目竣工试生产,沈文荣坐在车间里守候了一夜,直至产品下线,他才放下心来。他曾在40多个小时里考察了欧洲3个国家的两个工厂;曾从北京乘飞机到海口,连夜拦出租车颠簸5个多小时、250公里山路,深夜赶到海南铁矿,向一位部长汇报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不锈钢项目的情况……
从窗框钢的生产到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引进,再到2006年开始采用市场化运行模式实现对淮钢特钢、安阳永兴钢铁、无锡锡兴特钢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再到2009年实施总投资100多亿元的新一轮节能减排、结构调整重点工程……沈文荣和沙钢领导班子做出了一项项正确决策,提出了一个个企业发展的目标,推进了沙钢的健康发展;在强化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为沙钢文化植入了“科技领航”的思维创新内涵。
“沙钢是有明确目标的企业。我们始终定位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流钢铁企业。”沈文荣说,“我们要使沙钢始终处于奋发向上、勇于争先的态势之中,始终把干部职工的注意力集中到向新的目标冲刺上,集中到认认真真办好企业上。”
“近几年,沙钢集团本部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青工比例越来越高,出现了思想日趋活跃、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新特点。”杨石林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由此,“十二五”以来,沙钢开始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提升战略,投资上千万元,加强从公司到基层分厂、车间的思想宣传和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并构建起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
核心价值观:钢铁报国,回报社会。
企业理念:我们的决心,就是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未来。
企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
企业宗旨:质量第一、信誉至上、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企业厂风: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一种提炼于长期实践的文化落地生根后,会在新的实践中延伸拓展,形成新的文化内涵。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沙钢比以往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户就是沙钢的“衣食父母”,用户能够赚钱,沙钢才能赚钱,用户亏损,等于沙钢亏损,并迅速形成覆盖沙钢供应、生产、科研、营销、行政后勤等各环节的优质服务的营销文化。“现在对国内外的用户,别说天天坐在家里看网上信息了,就是去走访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必须经常在他们身边,用心感受,才能掌握最真实、最及时的信息。”沙钢国贸钢铁贸易处处长孙飞的一席话,说明沙钢的用户服务理念仍在不断深化。
“随着企业发展,我们发现,沙钢的人才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沈彬说。于是,沙钢的“人才高地”战略开始实施。2007年,沙钢成立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从海外引进100多位冶金领域的精英。2010年,沙钢与苏州大学战略合作创办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2015年7月份,东北大学沙钢工程硕士班开班。与之相辅相承的是,沙钢形成了“海纳百川引才、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平台育才、创新机制留才”的人才理念,为沙钢的企业文化增加了开放和包容的特质。
“产钢育人,融为一体”付出与成就的辩证法
“培育竞争力,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个人在企业发展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沈文荣总爱这样说。
“过去,我们可能强调更多的是奉献。那么现在,社会在发展,人的需要也更加多元。我们要让员工有社会地位、受人尊重,讲奉献是一方面,也要有要求,有培训,有激励,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长。”沈彬说。
这样的辩证思维,使沙钢的“以人为本”具体化为“产钢育人,融为一体”的一整套措施,被赋予了“强者文化”的特质。
相对于沙钢“忠于职守、团结向上、求实创新、乐于奉献”的职工誓言,沙钢的干部誓言要求更高:“忠于企业、创新实干、团结勤奋、廉洁奉公”。沙钢党员还要落实“四个走在前”的要求,即“爱岗敬业,工作勤奋走在前;锐意进取,吃苦奉献走在前;高度负责,维护集体利益走在前;注重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走在前”。
2015年2月5日,沙钢集团2014年度先进表彰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召开。来自沙钢本部和各成员企业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身披绶带上台领奖。而在这一年被考核为“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的干部、职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被沈彬在大会讲话中清清楚楚地列举出来。这些问题,除了诸如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责任心不到位、遵章守纪较差等之外,还包括干部的“自身形象欠佳”、职工的“不赡养老人”等。表彰先进之隆重,管理考核之严格,就这样统一在同一种价值取向之下。
翻阅2015年以来的《沙钢通讯》,随处可见《沙钢人》《身边的共产党员》《我为沙钢作贡献》等正面宣传先进典型的栏目。但也有一个名叫《曝光台》的照片栏目时时跳入眼帘:某处车辆摆放不规范、外来单位人员在作业现场吸烟、偶然被阳光晒到的乙炔瓶等,都被相机记录下来。陈晓东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沙钢群宣处基本每天都有专人到各分厂车间检查了解情况,见到工作到位或不到位的都要拍摄下来,或作为正面宣传发图片新闻,或作为舆论监督登载在《曝光台》上,从正反两方面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沙钢一向是这样的,奖罚都放在桌面上。”龚盛说,“我们给干部职工安排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目标,有考核,我们掌握的原则叫‘罚一奖三’,也就是奖励是罚款的三倍。你要让员工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动力大于压力。”
在激励方面,除了沙钢一直采取的对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中层干部、优秀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等的股权激励之外,2011年还全面启动了职工薪酬倍增计划,以2010年职工人均收入水平为基数,让沙钢职工的实际收入逐年增长。
从今年9月7日开始,沙钢华盛炼铁厂15个工种、800多人次,开始了新一轮提升岗位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的整体培训。按照沙钢的要求,一把手要亲自检验各个岗位的培训效果,严格实行不放过任何一人的考试检验、不放过不合格人员的再次培训、不放过不合格人员的再次考试检验的“三不放过”制度,还要在培训过程中排查各个岗位操作规程的不合理性和欠缺性,逐一完善规范。
多年来,沙钢把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作为实施企业文化提升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仅2014年,沙钢就组织公司级针对性培训82期、专业性培训64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5期,同时还开安排了公司级网络课程286门。
连续3年,沙钢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沙钢杯”技能比武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了技术能手200多名。2014年,在“宝钢杯”第七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沙钢3位职工荣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产钢育人,融为一体”,造就了全国劳动模范黄永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沙景炼钢一车间丙班、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的宏发炼钢厂2号转炉,也造就了一大批岗位成才的沙钢集团劳动模范、优秀业务技术尖子和优秀员工。
“炉火熊熊,钢水滚滚,我们是光荣的钢铁工人……”今年9月8日下午,沙钢集团本部机修总厂职工食堂内,传出沙钢厂歌———《我们是光荣的钢铁工人》那铿锵有力的歌声。9月份以来,沙钢本部各单位,以及永兴公司、淮钢特钢公司等成员企业,处处歌声嘹亮。这是他们为参加“嘹亮沙钢”厂庆40周年大合唱比赛加紧排练。
“大家参与热情特别高,这是员工主人翁精神的体现。”陈晓东感慨道,“40年来,正是因为有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才有了我们沙钢的今天。”
“做好企业,回报社会”眼前与长远的辩证法
“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慈善。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沈文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强调:“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为慈善而慈善,把企业搞垮掉,企业就成了社会的负担;只有把企业办好了,才有能力让职工安居乐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基于这样的辩证思维,沙钢形成了“钢铁报国、创造财富、造就员工、回馈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
沙钢周边有10个镇、20多个村。“企业怎样造福乡里?特别是对征地农民怎么安置?我们没有采取发补贴的办法,因为保证他们充分就业才是长久之计。”沈文荣说,“对于很多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我们也让他们来工作,下大力气对他们进行培训。”
1989年以来,沙钢集团累计接收5400多名当地农民进厂工作,还从苏北等后进地区招收了5000多名劳务工进入沙钢集团就业,为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0年来,农民工和沙钢其他职工享受相同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实行同工同酬,具有相同的接受培训、入党、提干、涨工资、评职称的机会,这就使农民工的利益和沙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员工进了企业,你要关心他,对他负责。”龚盛说。
建厂初期,面对艰苦的劳动,沙钢给全厂每名职工在集体宿舍里都安排了一张床位,并且规定,无论家在镇上还是农村,都必须提前进厂,接班前在集体宿舍里睡上几个小时,以保证职工有充足的体力安全生产。
现在,每月对中层领导的考核,龚盛都会亲自过目;沙钢每月还要召开对各部门考核结果的审批会,发现有取消半个月以上奖金等较为严重的问题,都要求中层领导找被考核的人谈一次心。“有时还要召开座谈会,让被考核的员工说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帮他解决。”龚盛说。
和“产钢育人”一脉相承,沙钢在履行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时,同样体现着造就强者的文化特征。
张家港市锦丰轧花剥绒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是沙钢的全资子公司。“这是我们的‘母厂’,沙钢就是从轧花厂的轧钢车间发展起来的。”龚盛说。2011年前后,轧花剥绒公司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尽管其业务和沙钢主业没有必然联系,但出于对“母厂”的深厚情义,2012年,沙钢通过资产重组将这家公司纳入“旗下”,调整公司的产品结构,帮助其打开销路;部分员工留在“母厂”继续工作,部分员工经过转岗培训进入沙钢。
这几天,从轧花厂转岗进入沙钢担任工会副主席的陆艳很开心,因为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又有168名沙钢职工子女申请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延时班服务。陆艳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沙钢职工子女延时班已开设3年,共有504名孩子得到有效看护。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沙钢和幼儿园达成了托管服务协议,由原来沙钢派员工看护调整为由老师看护,既降低了公司成本,又实现了专业化管理。现在,沙钢新市民职工子女2016年积分入学也已基本办妥。这是沙钢党政工团联合推进的“暖心文化工程”中给职工办的实事之一。
2009年6月份,沙钢设立了公益基金会,14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由职工和集团共同承担,公益对象是困难职工及其家属,职工子女就学、生病职工等。目前,基金会账户上已有2000多万元的公益资金。
2012年,沙钢一职工的妻子董素英在怀孕7个月时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恶性淋巴癌,她拒绝接受抗癌治疗,并最终产下一名男婴。陈晓东代表沙钢前往苏州医院看望她,并送上5万元爱心资金。沙钢职工被董素英深深感动,自发向她捐赠了2万多元爱心款。
安居乐业、扶危济困,造就了沙钢员工向善的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沙钢和职工的赈灾捐款超过9550万元。2009年中国台湾发生“莫拉克”风灾,沙钢立即捐款100万美元。而沙钢对周边幼儿园、中小学,以及苏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捐款已超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8月份,沙钢用于捐资助学、扶持文体事业、修桥铺路、修建医院、加固江堤、防汛抗洪、扶贫济困等的捐赠款累计超过5亿元,沙钢也多次荣获“中华慈善奖”。
近年来,沙钢还累计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近百项重大节能环保改造项目。
“做好企业,创造了财富去回报社会,这是一种使命。”沈彬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说,“未来,沙钢将致力于建设履行社会责任体系化工程,更好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面沙钢厂旗,从1990年沙钢四届一次职代会通过厂旗决议案开始,一直飘扬至今。厂旗中间,上部是钢包上凸显“S”的沙钢标志,下部是衬有5条水纹的窗框钢商标“ZG”(当时的沙钢名为张家港市钢铁厂,简称“张钢”),5条水纹表示长江水一浪高一浪,不断向前,与五洲四海紧密相连。
生产窗框钢,可以说是沙钢崛起的开始。40年,沙钢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转型。而这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办成国际一流企业的目标,是“钢铁报国、创造财富、造就员工、回馈社会”的理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登攀”的精神。40年的风雨,沙钢紧贴市场、紧贴企业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了对唯物辩证法的积极实践,也成就了独具沙钢特色的“强者文化”,驱动着沙钢强者恒强、基业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