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禀性,高炉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高达27%以上,攀钢开始了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艰苦攻关。 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炉渣二氧化钛含量超过15%,高炉就会遇到矿渣黏稠、渣铁不分等问题,不能冶炼。 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1956年2月至1967年7月,由冶金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周传典带队,组织了以攀钢研究院为主的14个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和有经验的高炉炉长、工长及其他技术人员共108人(史称108将)组成科研小组,先期在承德钢厂试验炉、西昌分试验场小高炉和首钢中型高炉上进行了三次冶炼试验大会战,试炼了1200多炉次,基本上摸清了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特点,为攀钢高炉冶炼生产提供了“低硅钛、高碱度、加喷吹”一整套冶炼工艺技术方案。这是我国冶金系统最大的一次科研性攻关试验。 1973年,攀钢攻破铁水“粘罐”难题,达到了正常高炉生产水平。 1978年,攀钢通过持续科技攻关,彻底稳定了高炉操作和生产,一期三座高炉利用系数首次突破1.4的设计水平,生铁合格率提高到99.60%。标志着攀钢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工艺技术领域实现第一次重大突破,中国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由此步入世界先进水平。 该项技术获得1979年12月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发明一等奖”(集体奖),这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钢铁企业颁发的唯一一次集体发明一等奖。来源:摇篮鞍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