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钢建筑用低屈服强度钢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在京唐4300毫米产线实现新型减震阻尼器用低屈服强度钢LY160批量生产和稳定供货,该钢种的成功开发突破了首钢中厚板产品的强度控制极限,有效提升了首钢中厚板产品市场竞争力。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板块挤压作用影响,地震时有发生。为减少建筑主体的地震反应,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阻尼结构为代表的消能减震装置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建筑结构之中。2022年7月,丰台文化创意产业大厦设计采用钢框架—防屈曲钢板墙结构件,其构件用关键材料为低屈服强度结构用钢LY160。传统的建筑结构用钢强度波动范围要求在110MPa以内,而低屈服强度钢则要求在40MPa以内,是当前中厚板产品的最高标准。为尽快实现这一最新研究成果的工程项目应用,用户要求首钢在1个月内完成交货。面对挑战,一支由技术研究院牵头,京唐技术中心、制造部、中厚板事业部及首钢股份营销中心等组建的攻关团队成立。 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生产,团队决定在现有的工业库存坯中选择成分体系合适的钢坯进行投料生产。那么该如何选择工业库存坯?如何确定生产关键要素和控制窗口?怎样才能保证工业生产一次成功呢?经过研究讨论,团队聚焦主要难点和关键环节,确定了“筛选工业库存坯——确定中试轧制工艺——落实现场工业生产”的攻关路线。一场与时间较量的接力赛即刻开跑。 第一棒由京唐技术中心主任徐海卫发起。面对浩如烟海的钢坯数据库,他迅速组织狄国标、刘华赛、肖宝亮等团队成员连夜开展成分比对和钢坯筛选。两天时间内,他们又将选好的钢坯切割成中试适用的小尺寸,紧急从京唐公司运送至技术研究院。与此同时,团队还结合钢坯工业生产钢板实物质量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中试轧制工艺方案。 随后,接力棒递交到了首钢科学家、技术研究院王彦锋的手中。他牵头带领团队与检测中心加工、检验、中试等专业人员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攻坚战,他们不顾盛夏酷暑,放弃周末假日,连续奋战多个昼夜,在一周时间内快速完成了实验室工艺摸索及检验分析等各项工作,明确了该钢种所需的合理成分体系、制备流程和工艺窗口。 中试工作完成后,接力棒又传到首席工程师、京唐技术中心中厚板所所长狄国标博士手中。结合中试结果和产线实际,团队与基地技术人员一同研究确定了工业试制方案。首次工业试制安排在凌晨3点半,为保证轧制关键工艺控制准确,技术研究院王彦锋、马龙腾,京唐技术中心魏运飞与中厚板事业部张学峰、制造部于文飞等团队成员全程跟踪现场生产,待钢板轧制完成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取样、加工、检测等结果验证工序中。经过检验,首轮工业试制钢板外观表面质量和各项性能指标均控制良好,满足标准要求。 工业试制结果较为理想,但为确保最终生产万无一失,狄国标决定对首轮试制过程进行全面复盘,系统分析生产工艺、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关系,并据此在原有的技术方案基础上对关键工艺点提出更加严细的控制窗口,确保了后续批量化生产的顺利完成。最终,经过各单位、各专业人员的通力配合和高效协同,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低屈服强度钢LY160的高效生产和稳定供货,“首钢速度”让用户赞不绝口。 目前,首钢开发的新型减震阻尼器用低屈服强度钢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个重要的钢结构建筑工程项目,用户反馈钢板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及板形尺寸等各项指标控制良好,特别是屈服强度波动范围能够稳定控制在±10MPa区间内。至此,首钢建筑用钢成功扩增新成员,首钢以高质量产品和高效率服务再次赢得市场认可与用户信赖,敢于突破自我让首钢品牌更加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