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尽管已是交接班的时间,但河北钢铁集团舞钢质量管理部原料检验室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白班职工们仍坚守在岗位上。原来,是轧钢成品样到了,职工们都自发性地留在这里加班。对此,炼钢炉前化验1班班长吕新华对职工们工作面貌的转变感概颇深,笑着对笔者说:“这简直是从'冰’到'火’的逆转,以前干活是能推就推,能留就留;现在职工干活都是积极主动,尽量不留尾巴。”
从“冰”到“火”的逆转,带来了可喜的效果,不仅职工们操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实现了工作效率的大逆转,这是舞钢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交货期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现在凡是涉及轧钢成品样的工序,一路通畅无阻,最终使钢板判定入库的时间至少减少了12个小时,做到了当天应入库的钢板全部实现入库,满足了舞钢钢板交货期的要求。
生产新常态带来工作新挑战
舞钢质量管理部原料检验室炼钢炉前化验1班原有职工18人,负责着一炼钢炉中样的分析任务和轧钢成品样的化验任务。其中,有两人上长白班,专门负责轧钢成品样的化验工作。长期以来,该班组的职工们形成了这种固定的工作模式。
自2014年以来,舞钢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钢板交货期。先是以每月为节点,再到以每半月为节点,最后具体到每天,要求当天具备入库条件的钢板必须当天完成。舞钢对钢板交货期的要求已经成为生产的新常态。
但对原料检验室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职工们来说,这种新常态带来了工作的新挑战。按照规定,炼钢炉中样必须在4分半内出结果,为炼钢及时调整钢水成分提供依据。这是一条雷打不动的“军规”。但是,他们还必须把当天要入库的轧钢成品样完成化验,并发送给钢板判定人员,这样才能保证钢板均衡、及时入库。“钢板交货期要求是越来越严,而我们仍是按部就班,照原来的模式干活,有时会起冲突,兼顾不了两者。”舞钢质量管理部原料检验室主任邵志刚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新要求、新挑战,从原料检验室到班组,管理者们陷入了沉思。
新挑战确立工作新模式
在操作室的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班组每位职工的工作量。凭此工作量,到月底就拿相应的奖金。“活干得越多,拿到的奖金越多。”炼钢炉前化验1班班长吕新华对笔者讲述了“工作量上墙”的背后故事。
2014年11月份,原料检验室经过认真、深入地研究分析,决定改变当前的工作模式,通过协调,把钢板检验室由白班集中送轧钢成品样转变成白班、中班、夜班都送的分散送样模式。由此确立了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工作新模式,由白班集中化验变为每个班组的分散化验模式。
为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原料检验室对相关班组及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原料检验室从炼钢炉前化验2班抽调两人,补充到炼钢炉前化验1班;取消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长白班,将全体人员分配成4个倒班运转班组;把轧钢成品样业务分到4个班组中,形成18个名职工,人人肩上有任务的状态。
谁知方案刚贴出来,就引起职工们的强烈反对。“班组人员虽增加了四分之一,但工作量却增加了1倍。”吕新华说,“阻力非常大,推行起来相当难。”另外,班组人员年龄偏大也是原因之一,18名职工中,45岁以上的职工达13人,严重阻碍了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阻力面前,原料检验室对职工进行积极动员,正确引导职工们的思想,并采取先对各班组长、技术骨干进行培训的方式,产生以点带面的效果,最终实现了全员培训。同时,舞钢工会大力支持原料检验室,专门设立公司级劳动竞赛奖,确立了轧钢试样分析为60批,分析周期为8小时,试样分析合格率100%等竞赛目标。与此同时,原料检验室将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每名职工的工作量“上墙”,接受大家监督。经过一个多月的推行,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职工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模式。
一个变化带动上下流高效协作
18个人的一个小班组,只是构成舞钢整个肌体的一个细胞。但也正是炼钢炉前化验1班职工们的积极行动,改变了上下流工序的工作节奏,使其整个动起来、跑起来。
对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上流———钢板检验室来说,自从建立分散送轧钢成品样的模式后,他们改变了仅白班送样的模式,每个班都要送1次,包括中班和夜班。有时遇到特殊情况,一天甚至送4~5次,彻底解决了轧钢成品样在化验1班积压的现象。
对于炼钢炉前化验1班的下流———钢板判定入库班组来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原来的集中送样时常造成“两头堵”的现象。“化验班忙着分析,而钢板判定人员坐等化验结果,等做完分析结果一下子全部过去,又造成了钢板判定的拥堵,由此延误了钢板判定入库的时间。”吕新华形象地解释道,“现在,成品样随到、随做、随发,从接收试样到做分析,再到发送结果,再到下流的判定入库,路路畅通,至少节省钢板入库时间1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