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企业而言,这个“罗马”无非是生存与发展。攀钢也不例外。
当面对行业困局,“在钢言钢”的道路难有根本性改变之时,攀钢谋求新路的战略动向逐渐浮出水面。这条新路即非钢产业。
近年来,攀钢实施简政放权、放开搞活,推进非钢产业加快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全面提升产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贡献度。
“放活非钢”,成为攀钢度过钢铁市场“冰冻期”开辟的“第二战场”。
逐步建立市场化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钢企发展非钢产业,早已有之。但早期的非钢产业,基本上是依附主业找饭吃,缺乏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包袱”。
那么,钢铁行业的非钢产业如何才能实现从“包袱”到“利润增长极”的蜕变?
主业是基石,非钢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体制机制。
实现“一业为主,适度多元化”,加快发展非钢产业,已经不是攀钢转型发展的局部问题、战术问题,而是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
在明确这一经营理念和准确定位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由内部市场向社会市场转型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
让非钢产业“活”起来,突破口在一个“放”字上,要放开手脚、放开束缚,让非钢企业走入社会找“饭”吃。
有“推陈”能“出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非钢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之泉,是攀钢非钢产业各单位贯穿闯市场、求生存的一条红线。非钢产业业务种类多,一种业务一个特点。为此,攀钢采取了“一企一策”的方式,实行差别化管理;对非钢产业实行放权,还权于市场;建立相应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非钢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非钢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大;外部市场占有份额还很少;整体效益还不够理想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发展壮大攀钢非钢产业?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遵循各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由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化集团”向“非钢集团化产业”的结构转变是关键所在。当前,攀钢非钢产业首先是要让“一企一策”真正落地,真正“活”起来。
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增强发展动力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过去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大都是主业的配套产业,局限于为企业内部服务。近10年来,不少钢企的非钢产业翻出“围墙”,同时面向企业内外两个市场,尤其关注开拓外部市场。如今,首钢、济钢、武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非钢产业的外部市场份额,已经达到或接近非钢产业总收入的50%。
走出去,靠自己养活自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攀钢,长期依附钢铁“吃饭”的非钢产业各单位职工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
旧的观念不破除,非钢产业就难以闯出新路。面对这种形势,非钢产业各单位领导干部耐心地做职工的思想工作,讲形势、讲任务,努力引导职工从固有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从改革经营机制入手,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用工分配制度。
面对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职工的思想观念“松动”了,越来越多的非钢产业职工开始主动地加入到闯市场的行列中来。但仍有一小部分职工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市场服务意识不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和品牌意识,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谋求长远发展;主动用市场尺度来标定自己,深挖潜能,全力以赴为企业的生存和地位而战,为自己的收入和饭碗而战。
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探索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攀钢大部分非钢产业开始实施多元化转型。从开始的主辅分离到建立专业化公司,虽然较前期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战略性规划,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机遇,影响了产业发展壮大。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2015年以来,攀钢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打造创新型非钢产业,最大限度激发非钢企业的活力,把曾经的企业包袱变为新的利润增长极。
2015年7月1日,攀钢打造的B2B第三方电商平台“积微物联”成功上线。仅半年时间,在线交易量近40万吨,交易额突破10亿元,毫无悬念地成为西南最大的钢铁电商交易平台。
发展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补,为用户在网上开通一条价格透明的绿色销售通道,是攀钢非钢产业创新商业模式的一个亮点。
新常态需要新思维。进入2016年,非钢产业各单位正按照攀钢“放活非钢”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创新产业模式,借助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多元化等途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利润增长极。
坚定不移地推进非钢产业发展,是攀钢的战略部署。目前,攀钢非钢产业各单位从转观念、转机制、转方式入手,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蓬勃势头。
攀钢非钢产业正在盈利创效之路上,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