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钢公司炼钢厂行车车间“群力工作室”自2012年成立以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制约和影响生产的难题,大幅度降低了备品备件的消耗,成为炼钢厂维修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潜力股”。
全员提素克难攻坚
提起“群力工作室”,职工李家旺不无激动地说:“虽然我们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大家在干中学、学中干,遇到问题相互交流、切磋,业务水平提升得都很快。”
工作室成立后,在原行车车间主任、现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叶新林的带领下,工作室人员认真学习设备知识,仔细分析原因,寻找问题症结,力求做到“对症下药”。
一次,面对行车上正在起吊的大型电机,工作室成员张勤望着叶新林疑惑地说:“这要是一上去不合格怎么办?”
“不合格的话还得吊下来,费工费时,能不能在地面做个检验平台,上去之前先检验好是否合格?”叶新林若有所思。
“可是,这都是变频器的活儿,我们能干吗?”张勤有点怀疑。
“能干,怎么不能干?这样吧,变频器我比较熟悉,我带着你们干。”一个半月后,大家像抬轿子一样将行车电机检验平台抬到现场,接上电机检测,达到了效果。面对工作室的第一件“作品”,大家欣喜若狂,也树立了信心。
今年7月份,17号行车发生故障,大家及时分析原因是当班人员不熟悉复位按键上的英文所致。对此,“群力工作室”立即组织培训,把相关设备上的英语全部进行了翻译,并详细说明其所在位置、作用等,让大家做到烂熟于胸。
激流勇进拓展市场
随着一个个“作品”被认可、肯定,给工作室成员注入了“强心剂”,他们也找到了展现技能的舞台。
炼钢厂生产线上有40多台空调,其中行车车间26台,此前全部外委修理,年支出费用近30万元。由于故障频率高、维修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最后外委单位也不愿接修。为此,工作室决定将这块“市场”接过来试一试。
想起学修空调的那段时间,李家旺清晰地记得,大家一起上网查资料,找来专业书籍学习,遇到实在不懂的地方,就到修空调的店里向人请教,甚至悄悄跑去学艺。经过多方学习,最终工作室接下了全厂维修空调的工作,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厂里节约了费用,更为自己赢得了一块实实在在的“市场”。
随着工作室维修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成员专业上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对此,行车车间把钳工班“拉”了进来,让钳工一起参与,形成了机电一体的维修队伍。素质的提升,加之高效运作,现在每月可节约维修费用17万元左右。
今年4月份,炼钢厂维检中心划到水钢公司维检中心后,炼钢厂成立了专业设备点检组,仅有10个人,人手更为紧张。在厂里的鼓励下,专业点检组和“群力工作室”强强联合,攻克了炼钢厂转炉、PRC系统、供电系统、网络系统、仪表系统等方面的多项点检难题,先后对厂里的调压器、变频器、连铸拉矫机、移钢机、减速机、龙门架等大型设备进行了维护,确保炼钢厂生产稳顺。
创新路上永无止境
工作拓展后,“群力工作室”技术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们制作了连铸机拉矫机电机修理检验平台,对修复后的拉矫机进行了线外检测,做到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个以前看似不可能的“高端活儿”,使修理后上线的拉矫机电机投入生产完好率达到100%。叶新林说:“现在自动化工作高端化,“群力工作室”的工具也要'高端化’,这方面,厂领导和厂工会给了很大帮助和支持。”
今年8月份,“群力工作室”成员对17号行车进行了“诊疗”,并开出“药方”,在与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多次对接后,17号行车的“手术”费节约了90多万元。工作中,他们还通过集思广益,将一炼钢闲置资产“移栽”到二炼钢,使闲置设备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直流屏的易位利用》,将一炼钢高压室的直流屏移到二炼钢水处理UPS电源上使用,保证了公辅设备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转。
“工作室的每个人都随着团队的发展而成长,他们身上'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的精神和不服输的精神,充分展现了'自我加压,永不满足,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炼钢精神。”炼钢厂副厂长王涤非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