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是当前舞钢最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科技是舞钢的根本,创新是舞钢的灵魂。舞钢将科技管理之"变革"悄然渗透至产线每个岗位,"大研发'格局初见端倪:去年以来,相继开发12Cr2Mo1VR等15个"人无我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品种;高端品种钢创效数亿元,在全面扭亏全面盈利攻坚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大线能量用钢研发等6个课题进展迅速,高难度新品种仅用2个月研发成功,创出研发"速度纪录"......
销售"绑定"研发"他们的事儿"变成"大家的事儿"
销售与研发,是生产经营中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领域。可当有一天销售"绑定"了研发,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品种销售作为舞钢拓展高端市场的"尖刀连",力量必须强化。今年初,舞钢科技部多项举措迅速落地。在将新品种开发销售科销售员由9名增至12名的同时,出台新规,让新品种销售牢牢"绑定"了研发:加大对各研究室合同量的考核比例,其中一档主管工程师合同量考核占奖金比例的50%,科长合同量考核占奖金比例40%,科员合同量考核占奖金比例的35%。销售员的事儿,变成了大家的事儿。新政之下,密切联系市场,成为各研究室完成任务必备的"基本功"。
"压力更大了!以前我们的压力来自分管领导,现在是市场说了算!"军工高强钢室主任林明新说。
以林明新前期主持研发的风电用钢为例,由于参与了市场走访,她清楚地知道,国内一家实力雄厚的钢企也在同时研发这个钢种。2014年11月中旬,签订试板合同的当天,她加班到次日凌晨,一口气做完了技术方案。"谁先研发出来,谁就第一个占领市场,进而拿到后续的大单合同。否则晚上一步,全盘皆输!"林明新说。
新品销售"绑定"研发,让各研究室都深刻感受到来自市场"真刀真枪"的压力,而研发人员与销售员一起走访市场,"深度"的技术促销也让品种销售"如虎添翼"。
以刚刚交付用户的A516Gr70合同为例,因为生产难度极大,加上使用部位是罐车最关键的封头,用户方本来打算使用进口钢。低温容器钢室的技术员与销售员一起走访客户,以透彻、到位的专业解释、服务,最终促使用户下定决心使用舞钢板。
新品销售"绑定"研发,收获"利好"的同时,会不会影响研发?毕竟,搞研究需要技术人员能够"沉潜"下来,与销售工作是性质完全不同。面对记者的疑问,舞钢首席工程师、科技部党总支书记叶建军笑着说:"我们的每个研发课题组都是数人至十几人的团队,在全面考虑、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团队中的某一个人分出一部分精力走访市场,不会影响到科研。现在,各研究室对市场的关注度都提高了,一开始大家是被动跑市场,现在是主动与用户交流,研发的思路、方向更加明晰!"
项目"分田到户"从"坐等任务"到"上档提速"
由于科技研发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它很难像生产产品一样做到量化考核。以往,舞钢对研发工作管理比较粗放。
如今,随着"课题负责制"及与之配套的《加快推进新产品研发奖励管理办法》出台,研发项目"分田到户",难题迎刃而解。
新规敲定:改变原来项目由科技部领导牵头的做法,所有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成果申报都由课题组长一人负责管理,课题组组长从全公司各单位自己挑选本组成员,对课题研究方向、人员分工、方案制定和奖励分配等拥有自主权。新品种研发成功,奖励课题组10万元,主研人员按不低于奖金总额的30%奖励;开发新品种半年内实现1000吨以内销量的,对课题组及相关人员再奖励10万元。
充分的授权,史无前例的重奖,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责任。以往课题攻关都是坐等领导给任务,领导盯得紧,项目进度会快一些;现在每个课题的项目进度精确到月、日,进度占到奖金比例的20%。每个课题组每周汇报本组课题进展是否按节点推进,没完成任务,必须说明原因。
项目研发"分田到户",促进了各课题组研发进展"上档提速"。
军工高强钢室今年元月份研发成功的海上结构用钢S355G10﹢N,更是创造出舞钢新品研发"速度纪录"。该钢种生产难度极大,要求板厚二分之一处-60℃冲击韧性,并需模拟焊后性能满足需求。去年11月中旬,合同签订后,课题组两天内拿出技术方案,一周冶炼完毕,一周轧制完毕,热处理、检验、入库,仅两个月时间所有合同全部研发生产完毕,搭上了出口德国的早班车。没等坐下来喘一口气,如今他们又瞄上了该钢种更大厚度的品种研发。因为这个标准的钢种属于很"潮"的新能源用钢,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3月份,舞钢迅速兑现成果奖励,大线能量用钢研发等6个成绩显著的课题组一举收获了65万元奖金。
舞钢科技部科技管理科长钟金红说:"在原来变革的基础上,公司、部里正在酝酿引入课题组长竞争机制,让最优的人才、最好的资源配置到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同时,各课题组在成员选定上将会进一步打破单位、科室、专业界限,不拘一格用人才!"
解开生产之"结""烫手的山芋"也"走俏"了
"这不,昨天下午送的新品种试样,今天性能结果就出来了!这要是以前,每逢月底,人家待交合同的检验都顾不上做,哪儿能顾得上新品种,现在可不一样,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新品种一路顺风!"3月26日,电渣钢室一位技术员笑着对记者说。
新品种效益好,可是研发、生产难度都大,工序复杂,而且容易出计划外被考核,这是生产的难解之"结"。对产线上各单位来说,新品种生产就是"烫手的山芋"。
如今,这个"结"终于松开了。
在"研发第一试验无间"目标指引下,新品种生产管理机制变革,成为拉动变化的"火车头"。
实施《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奖励办法》,对效益品种生产给予重奖,规定每生产1吨边际贡献在500-1000元的产品,奖励20元;每生产1吨边际贡献在1000元及以上的产品,奖励40元。
出台轧钢中间状态钢板3个月返废处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格按合同交货顺序组织生产,新品种合同完成率由过去不足85%提高到92%以上,前欠合同实现20天清零。
牵一发而动全身,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了整条产线的积极性,"烫手的山芋"变得"走俏"起来。
这个变化,科技部各研究室的技术员体会最深刻。3月25日下午,军工钢室的一个新品种冶炼完毕后,通知一轧钢装钢加热轧制,可这是一块特大的35吨钢锭,很难组炉。按正常情况,需要几天时间排产。出乎意料的是,当天晚上9点30分,大钢锭就进了加热炉。原来是该厂技术科专门协调了几支电渣锭配炉,及时完成新品种生产的同时也解决了生产成本问题。
"不光是一轧钢,还有一炼钢、钢轧厂,新品种生产时,从头到尾,厂领导都在现场跟踪。"林明新说,"以前是我们催着生产,现在大家齐心协力,节奏特别快,全公司一盘棋保证了各课题组快速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