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其珍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技术、产品,更关键的还在于人才。在方大特钢十七届三次员代会上,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钟崇武指出,在新常态下,方大特钢干部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变化,员工参与技能大赛的排名与企业效益、形象严重不相称。为此,方大特钢通过转变干部员工的思想,完善培训体系,搭建培训平台,打开员工成才通道,推动公司干部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适应新变化,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结合岗位注重培训实效
近几年来,方大特钢以提升员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核心,创新思维,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重点结合岗位优化,分专业、有层次地建立和调整培训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员工“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2014年,方大特钢培训期数较2013年增加了15.9%,但人数和人均课时分别减少了1.1%与16.6%。各单位的培训均由大班普及向专题培训转变,由关注表面的培训课时向追求培训效果转变。例如,焦化厂根据工作需要的知识、心态、行为和技能进行培训,炼钢厂的培训包括普培(基本岗位职责、规程的培训)、科培(难点、重点专业技能培训)、理培(校企联合的专业理论培训)和互培(跨工序、单位相关工种的培训),建安公司则通过导师带徒的方式解决热处理工等岗位“独苗”“断层”现象等。
在实践中,方大特钢还通过推行“培训+大赛+鉴定”模式,推动员工技能“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的转变。该公司将“特钢杯”职业技能大赛实行分级制比赛,激发员工参赛、学技能的积极性。依托技能大赛,该公司按照赛前确定的规则,按成绩划定技能等级,避免了技能鉴定考试与考评的重复性工作。2014年,方大特钢有1714人参加技能鉴定与复审,通过公司技能等级鉴定1225人,通过率为71.5%,技能等级晋升479人。
方大特钢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技能创新成效转化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协作精神。目前,在该公司成立的18个大师工作室中,导师带徒98人,实施小改小革425项,取得QC成果18项,完成科技攻关4项,获得专利11项,发表论文25篇。
多种手段完善培训体系
尽管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新常态下,方大特钢对整体人才的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该公司将继续以培训基地为载体,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培训体系,提升全员整体素质。
轧钢厂以培训为手段,推动人力资源优化。一方面,轧钢厂将重点围绕提升关键工种作业人员的技能与后备人员的梯队建设,来确保关键工序作业质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的延续性;另一方面,通过狠抓“一专多能”的培训力度,发挥“一专多能”的作用,减少作业界面,提高工作效率。
炼钢厂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和操作水平为出发点,加快搭建员工成长平台,不断畅通员工晋升通道,大力营造“成长有平台、上下靠能力、人人有机会”的用人育人氛围;以多技能培训为载体,加速员工人才队伍培养的步伐,完善导师带徒和“一专多能”等培训方案,扩大到二、三线所有岗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员工在思想上树立“争创一流”的观念,在行动上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主动创造出优良的业绩。
积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让员工始终保持工作激情,是近年来建安公司培训工作的宗旨。该公司将继续通过岗位培训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内训师授课与员工自讲相结合等方式,做到一般人员普遍培训、骨干人员重点培训、紧缺人员抓紧培训、优秀人员奖励培训。该公司还将以万小林劳模创新工作室、甘荣刚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着力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探索设备维修技能提升。
焦化厂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培养“一专多能”人员。该厂采取“1+X”培训管理模式,即一个内训师带领几个学员,对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培训,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考核单等为教案,提升培训效果。
只有敢于担当、富有激情、素质优良的员工与团队,才能使企业不断创新、持续提升竞争力。方大特钢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不断创新培训思路、方式方法,快速提升干部员工的素质与技能,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此文刊登于《中国冶金报》2015年5月7日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