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钢公司积极应对钢铁行业“冰河期”,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升产线生产效率,合理控制产能的新常态下,如何摒弃以往靠产能拉动,实现降低成本的固有思想?通钢公司第一钢轧厂积极探索,反复实践,打破常规操作模式,将“三项新工艺”——“提硫降本”新工艺、“少渣冶炼”新工艺、“方坯直上”新工艺,有效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不错成效。近日,记者走进第一钢轧厂,探寻“三项新工艺”的实践效果。
“提硫降本”新工艺———吨钢降成本2.9元
在第一钢轧厂炼钢生产线,1号精炼炉的炉火将操作职工的脸映得火红,炼钢车间年轻的技术员侯景春正在与炉前操作手一起观察炉渣情况。侯景春告诉记者:“成功应用在精炼炉的'提硫降本’新工艺,目前吨钢降成本可达到2.9元。”据了解,普碳钢系列在冶炼过程中,脱硫是关键工序。在冶炼初期,钢中硫含量比较高,要向钢水中加入造渣材料和铝线。为降低这一消耗,第一钢轧厂积极探索,尝试在保证精炼渣性能和铸坯质量的前提下,将硫含量由0.008%控制到0.012%,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产品质量,还可以在冶炼过程中减少造渣材料和铝线的消耗,缩短精炼处理周期,降低炼钢成本。目前,通过不定期浇次的尝试冶炼,生产过程正常,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少渣冶炼”新工艺———
吨钢石灰消耗同比降低11千克
“少渣冶炼”是一种以保留全部脱碳渣、倒出脱磷阶段炉渣的冶炼新工艺,能降低石灰与轻烧等辅料的使用量。第一钢轧厂技术质量科科员付国庆说:“在首钢专家组的指导下,经过攻关组五个月的努力,脱磷率已从零提高到30%,吨钢白灰消耗同比降低11千克。”该攻关组负责人——炼钢车间主任王天德说:“此项工艺推行有两个难点,一是工艺控制难点。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攻关小组成员与生产科、炼钢车间相互配合,对现场实验相关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分析,通过科学控制生产节奏,逐步完善了吹炼及加料制度,合理调整转炉终点温度和终点成分,确保转炉留渣与倒渣操作质量。二是职工劳动强度增加。比以往操作倒渣次数有所增加,操枪操作频繁。对此,我们大力开展了教育引导工作,对职工讲清当前成本降低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较好地调动了职工的参与热情。目前,此项工艺已基本成熟。”
“方坯直上”新工艺———
直上率由60%提升到85%以上
在第一钢轧厂3月份的生产计划中,明确指出“方坯直上”的控制要求。对此,该厂生产科科长陈智全说:“'方坯直上’新工艺可省去精炼操作工序,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15年四季度以来,我们便开始推行此工艺,但直上率不高。今年,为应对更为严峻的成本压力,我们重新组建了攻关小组,细化攻关措施,并对直上率提出具体要求,目前直上率可达到85%以上。”走进炼钢操作室,主操手炉前班长高斌正在组织钢水直达连铸的操作。高斌说:“我们对当前降成本的意义有清楚地认识,按照厂'方坯直上’工艺的具体要求,我们努力做好每次操作,把好直上的最后一道关口,重点是控制好钢水成分和出钢温度。”据悉,当前除特殊钢种,普碳钢生产等均已实施“方坯直上”新的生产组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