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向内挖潜力,人人动脑降成本”。京唐公司炼钢部供料作业区作业长徐瑞杰,通过改造皮带运输机的衬板,不仅为一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而且每年节约维修成本15万元。
供料作业区一手托三家,负责为脱磷、炼钢、精炼供应废钢、铁合金、副原料。随着炼钢产量的提高,品种结构的优化,目前每天要通过8个供料点,230个料仓,为5座转炉,3个精炼炉,提供铁合金20多种,500多吨;副原料10多种,2300多吨。
皮带运输机是上料的主要设备。供料系统共有21条皮带,总长度2000多米,分为铁合金和辅原料两条运输线。由于300吨转炉是国内最大的转炉,所以入炉的物料,一方面数量较多,另一方面粒度、规格相对较大,因此对皮带机的冲击、磨损也比较大。随着生产节奏的提速,上料速度加快,上料间隙缩短,皮带衬板的磨损加快,由原来平均每月更换一次,缩短为10至15天就要更换一次。更换一次衬板需要停机1小时,不仅影响正常上料,而且增加了维修成本。
区域作业长徐瑞杰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徐瑞杰以前一直是炼钢工,对设备维修不是很内行,可他天生就爱琢磨。锰铁、硅铁等铁合金,粒度大、硬度高,对衬板冲击力大。他就在上料时,盯在铁1、铁2、铁5等皮带落差大的机头部位,仔细观察下料过程中的铁合金与衬板撞击情况,琢磨改进的办法。
给皮带机动手术,不能有半点马虎,一旦皮带机“趴窝”,转炉就得断顿儿。为了万无一失,徐瑞杰设计了10多张草图,几次修改方案。很快,一项改进方案出笼了,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设备专业人员的认可。徐瑞杰在原来衬板的斜坡上增加了一道立板,使立板和衬板之间形成了一道“V”型窝槽。这样,一些甩出来的合金,先掉到窝槽里,后面的散料经过窝槽里的存料缓冲后,再回到皮带,冲击力大大降低。
小改进创出大效益。徐瑞杰的这项小革小改推广后,更换皮带机衬板的频率由以前每月15块减少为4块,仅此一项,每年节约维修成本1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