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阳光透过厂房天窗洒在镀锌生产线上,银灰色的带钢在辊道间蜿蜒穿梭,泛起金属特有的光泽。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汽车板材有限公司热基镀锌作业区内,新入职的大学生——工艺主控赵靖嵩正紧盯着刚下线的热基锌铝镁产品,保障产品各项性能满足客户要求。 赵靖嵩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该公司创新的双导师带徒机制。该机制为他配备了两类导师:一位是负责传授实操经验和岗位知识的技术骨干,作为第一导师;另一位则来自他所在作业区或专业科室的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导师,侧重综合管理与系统思维培养。自签订师徒协议以来,在两位导师的联合指导下,赵靖嵩已参与完成五项重点攻关项目,累计实现降本超过300万元。 师徒携手攻关攻克镀层均匀难题 “小赵,来看这里。”9月3日清晨,生产技术室技术员、技术导师佟小磊手指精准地点在带钢边缘,对赵靖嵩说道,“这个位置的镀层厚度波动明显。”他熟练地调出锌层曲线,指出异常波动的区段。这样的场景,自赵靖嵩加入攻关小组以来,已成为日常。 为解决热基锌铝镁镀层均匀性差的问题,汽车板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室和热基镀锌作业区共同成立攻关小组。 “技术攻关就像医生会诊,必须先准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佟小磊常这样教导赵靖嵩。拥有十余年镀锌技术经验的他,从不吝于传授技巧,却始终坚持让徒弟先独立思考。 攻关初期,赵靖嵩对气刀工艺参数调整缺乏经验。佟小磊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带着他一遍遍翻阅设备说明书,一起研究气刀挡板的工作原理。“只有真正理解设备,才能驾驭设备。”佟小磊边说边画出气刀示意图,每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 那段时间,佟小磊手把手教赵靖嵩调整气刀开口度,不厌其烦地示范操作要领。“手腕要稳,眼神要准,记录要细。”佟小磊的三字诀深深印在赵靖嵩脑海里。为了掌握不同厚度规格带钢的生产特性,师徒俩连续跟踪了17个班次的生产数据,记录下上千组工艺参数。 热基镀锌作业区日班作业长、思想导师李思杰则在创新协作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他组织团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每个人畅所欲言,创造宽松平等的交流氛围。“李师父常说,创新没有层级之分,最好的想法往往来自一线。”赵靖嵩说。 这种思想上的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靖嵩。在跟踪镀层均匀性改善效果时,他主动延长了监测周期,增加了检测频次。 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赵靖嵩逐渐成长为团队的技术创新骨干。经过持续攻关,镀层均匀性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数据显示,该成果不仅提升了锌铝镁厚规格厚镀层产品的表面质量,带钢板形也相应改善——因边浪问题导致的降判减少50%,锌灰、锌疤缺陷大幅降低,合格率明显提升,年可创效约50余万元。 双导师淬炼复合型青年人才再破生产瓶颈 “师父,炉鼻子锌疤缺陷率降到2%以下了!”9月4日,赵靖嵩快步走向正在查验带钢的技术导师佟小磊。佟小磊闻声转头,沉稳的脸上绽开笑容:“好小子!这下咱们的‘心头大患’总算解决了。” 作为高端锌铝镁产品的关键生产设备,锌锅炉鼻子的清洁程度直接决定带钢表面质量。但炉鼻子内部锌灰堆积形成的锌疤缺陷,长期困扰生产——不仅需要频繁停机清理,每次清理更是需要3个多小时,严重影响产线效率。 在思想导师李思杰的推动下,车间启动了“师徒结对攻关”项目。佟小磊带着赵靖嵩扎根现场,连续跟班观察炉鼻子运行状态。“传统人工清理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佟小磊指着炉鼻子内部监控画面中厚厚的锌灰堆积说道。赵靖嵩白天跟着师父实地测量、记录数据,晚上钻研技术资料,很快提出了在线吹扫的设想。 “思路很好,但如何实现?”佟小磊既鼓励又严格要求。经反复推演,师徒最终确定了增加在线锌灰吹扫装置和优化锌液泵入口长度“增加在线吹扫装置+优化锌液泵入口长度”的双管齐下方案。那段时间,赵靖嵩整天泡在现场,佟小磊则手把手教他设计管道走向、计算气压参数。 在技术攻关的同时,思想导师李思杰时刻关注着年轻人的成长。“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要培养严谨负责的态度。”他经常与赵靖嵩交流客户对表面质量的要求,讲述质量对企业信誉的重要性。这种“技术+思想”的双导师培养,让赵靖嵩快速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项目成功后,镀锌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年创效可超过200万元。更可贵的是,这套创新方法已推广到2#镀锌产线。“师父们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赵靖嵩感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