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一代科学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断重新定义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谁能在新的工业变革中先试先行,科学把握时代机遇和风险挑战,便能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近年来,包钢集团在这场竞赛中不断推陈出新,加快数字赋能融入新格局,积极探索智能制造与生产全场景的深度融合,绘出“智慧包钢”的新图景。 自动输送物料、自控产出成品、自主精准计量,去年4月,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第一台“自动输送机器人”在二车间碳沉工段正式“上岗”,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一线职工的好帮手。车间副主任赵杨说:“机器人运行的1年中,没出过一次设备故障,还降低了现场职工的劳动强度。目前,仅一条生产线就可以让6名职工从重复的计量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后续打包作业中,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连续性。”一年间,“自动输送机器人”成功使用经验被不断“复制粘贴”,不仅在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广泛应用,还被“请”到了甘肃稀土,发挥着更大的转型升级示范作用。 像这样从“制造”转向“智造”的故事正在包钢频频上演。以数字赋能、智绘未来,包钢在智能制造的加持下与时代同频共振,持续提高关键工序数控率及生产设备数智化程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包钢首个四向车型智慧立体库,整齐划一的湛蓝货架,精准显示的库存信息,高精度轨道上灵活穿梭的机器托盘,充分释放的储存空间,对繁重人工劳动的彻底解放……曾经仅出现在现代物流企业的“智慧仓储系统”如今已频繁现身包钢各产业板块,为提升包钢仓储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全过程自动化作业、智能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从生产现场延伸到仓储物流,包钢以数智化转型升级蓄力聚能,由关键环节向外辐射,智慧运输、智慧矿山、智慧料场、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快速崛起,数智化项目遍地开花。但包钢不满足于借助外脑外智外力,越来越多的包钢团队、职工参与其中,凭借“本土优势”和先进技术手段,为智能制造赋予了更多“包钢创意”。 新联公司数智化科创团队由包钢信息工程首席技术专家王宏领衔,8人团队中有硕士7名、高级工程师5名,这支年轻的专业数智化科研团队已渐渐成为包钢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尖兵”。2021年,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焦炭质量管理预测系统》,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确立为“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项目基于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理论,在克服焦炭生产工艺复杂、影响因素繁多等种种建模困难后,利用包钢焦炭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工艺和生产数据,构建起完整的炼焦配煤优化和焦炭生产质量预测模型,软件系统可根据焦炭质量要求,以配煤成本最低位最优原则,通过优化配比,优化原料煤采购方案,不仅提高了配煤生产管理和焦炭质量管控的技术水平和焦炭质量预测水平,还可降低焦炭生产成本,年创造经济效益1422万元。 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丁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与希望,他说:“包钢69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技术,有了技术积累,就有了创新的条件,传统产业正处在向绿色化、信息化、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推动包钢实现数实融合、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我们生而逢时,必将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