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热轧事业部办公楼的长廊上。跟随着转炉作业区值班作业长庞晓坤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主控室,主控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电子屏幕正显示着转炉出钢的画面,钢水在“屏幕”中翻滚,偌大的主控室只有零星的几个工人在忙碌着,“过去,一个转炉至少要8个工人,现在只要5个人就行。”庞晓坤自豪的介绍。 庞晓坤的青春年华与钢城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2004年7月,大学毕业的庞晓坤走进唐钢,“一进炼钢车间,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刺得眼睛生疼。”当时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与他交谈时,主控室里很凉爽,庞晓坤穿着轻薄的米白色工装,转炉作业区嘈杂的作业声很大程度被隔绝在室外。 没有高温,没有噪音,但是“经验炼钢”时代转炉车间的生产场景他仍然历历在目,“当年炼钢工要练就能目测钢水温度的‘火眼金睛’,常常盯着火红的钢水导致两眼红肿、胀痛。”正说着,他还从旁边的抽屉里拿出了当年一直陪伴在身边的“老伙计”——用来观察钢水温度的炼钢镜。 为了防止高温烫伤,以前工人们在炉前要穿着厚厚的帆布阻燃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加厚手套,穿着牛皮鞋,加料、取样、送样、清渣,一班要连续8小时高强度工作。庞晓坤说,“因为工作出汗太多,一进主控室就要喝掉一大缸子水。” 但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吓到他,反而练就了他技术过硬、能力过强的本领。如何缩短炼钢耗时,成了他此时的一块“心病” 炼钢耗时,是衡量钢铁生产的关键性指标之一。过去,缩短炼钢耗时,主要靠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摸索和试验。“炼钢环境特殊、工艺复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即便想要缩短1分钟炼钢时间,也是相当困难的。”庞晓坤说。“200吨的转炉,炼一炉钢的时间,我们从38分钟至40分钟提速到34分钟以内,炼钢周期降低了约5分钟。” 为了缩短炼钢耗时,庞晓坤连续奋战在生产一线,在车间闷热的环境下,观察天车运行、转炉操作、耐材损耗等各个环节,一研究就是半天,汗水浸湿所有衣服也毫无察觉。晚上还要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制订方案。 这看似不长的5分钟,是庞晓坤和同事们通过优化脱硫控制方式实现产线能效匹配,优化天车定位提高装铁速度,优化氧枪喷头及过程控制缩短冶炼时间等多种方式,一点点“挤”出来的。周期的降低还促使脱硫比例提高到95%以上,为产线高端产品的生产、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设备、工艺支撑。 这是他在炼钢一线工作的第15个年头,庞晓坤是从炉前工做起的,再到三助手、二助手、一助手、炼钢工,最后升任值班作业长。多年来,庞晓坤荣誉等身,唐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唐钢职工技术比赛转炉炼钢工技术能手、第十八届唐山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转炉炼钢工)技术能手等成就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汗水。 从最初的“经验炼钢”到现在的“一键炼钢”,他经历了炼钢行业的巨变。如今,转炉作业区的工人告别了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必再在炉前挥汗如雨,他们操控的智能化自动炼钢系统,将副枪、声呐化渣技术和烟气分析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是世界顶尖的低成本高效转炉自动炼钢技术。 “一键炼钢”成为现实,不仅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今,唐钢转炉炼一炉钢平均耗时34分钟,转炉出钢时间比过去缩短10%,平均吹氧时间缩短了20%。 提质、增效、降本、减损,这几个字像一根弦,时刻绷紧在庞晓坤的心里。在庞晓坤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国内首发自动装铁技术已经投入使用;自主研发大废钢比冶炼技术已经冶炼出汽车用钢,废钢比达到30.93%;应用高品质氢冶金洁净原料DRI产品生产的低碳汽车用钢已经通过宝马材料认证…… 庞晓坤像一颗坚硬的钢珠,始终怀揣着一颗钢铁报国之心,默默地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河钢,正处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多年来,河钢的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傲人成绩,正是无数个像庞晓坤一样的普通工人默默奉献的结果。 对于未来,庞晓坤充满期许:“愿河钢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也希望河钢人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一代一代的传一下,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河钢更加美好的未来,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强大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