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清晨,在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事业部连铸作业区铸坯轨道旁,热浪裹挟着机器的轰鸣声扑面而来,一条赤红的钢坯橫卧于辊道上稳步向前运行,研发管理室技术员李铁功正在连铸主控室内紧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手中的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待确认钢坯各项指标完全达标后,又赶往下一道轧制工序。 一个月前的性能检测报告还压在李铁功的办公桌抽屉里,此次生产的5.0mm厚规格酸洗板“太硬了”: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超出企标,延伸率却仅接近下限,“本批产品的性能需求就像橡皮筋失去了弹性,”李铁功比喻道,“强度超标可能影响后续加工,必须‘软化’它。” 实施全流程跟踪的李铁功,在热轧控制室内盯着实时传回的热像图,突然指着屏幕一角:“终轧出口温度有波动!”技术员们立即围拢过来。经过连日来查阅资料、激烈争论,他们发现产品性能改善的关键就在温度——终轧温度要提到880℃左右,让钢中的奥氏体充分转变为柔软的铁素体;卷曲温度则要控制在580℃,阻止强化作用的NbC粒子析出。“就像炒菜控制火候,”李铁功解释,“温度高一点、出锅快一点,口感就更嫩。” 第一块试验钢取样时,实验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拉伸试验机的指针稳稳停在了392MPa的位置,延伸率显示35%——完美达标!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很快演变成一片欢呼。但李铁功只是轻轻点头,“难的不是改参数,是让每一卷都稳定达标。”他指着数据表皱眉。试验中,卷曲温度一度波动超90℃,团队连夜校准设备,才实现产品性能稳定。 检测报告送来时,晨光已经透过窗户洒在了办公桌上。数据清晰地显示:屈服强度降低95MPa,抗拉强度下降62MPa,延伸率提升9.5%。李铁功终于露出笑容。 办公室外,新一天的太阳正缓缓升起。那些经过“性能瘦身”的钢卷整齐地码放板坯库,等待着发往客户现场。这场“性能突围战”不仅满足了客户需求,更炼出了一套降强度、提韧性的“配方”,见证了一个从“硬骨头”到“柔韧钢”的蜕变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