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球返料比又升高了!”11月10日深夜,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铁事业部球团作业区内,对讲机里传来值班作业长张跃鹏急促的声音。机器低鸣声中,正在整理当日数据的技术室高级主管李兵动作一顿,眉头瞬间锁紧。 “现在正是决胜四季度的关键阶段,返料比每升高0.1%,都直接影响球团产能和能耗指标,关系到全年效益目标的达成。”不容多想,李兵放下手中的资料,三步并作两步冲向造球工序现场,“必须尽快稳住!” 中控室内,屏幕冷光映着他紧绷的脸。辊筛参数、电震频率、料仓状态——数字每一次闪动,都让他眉心多一道深纹。“把辊筛间隙调小5毫米,落料点控制到中上部,同步优化电震程序,间隔延长30秒。”清晰果断的指令从他口中传出。话音刚落,他抓起桌上的强光手电,径直走向辊筛区域。 李兵几个箭步,沿检修通道深入现场。在轰鸣的造球盘旁,他半蹲身子,将手电光束精准打在辊筛间隙处。他眯着眼,紧盯每一颗球粒的跳跃轨迹,下意识地捏紧了手中的对讲机,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电震频率可以再降一点。”他的声音穿透机器的轰鸣声,通过对讲机清晰传回。 “收到!”张跃鹏应声道。操作台上,他指尖翻飞,5毫米的精细调整、30秒的节奏变化,像在为失控的产线重新校准心跳。 “成功了,返料比开始回落!”十几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李兵略带喘息却难掩振奋的声音。几乎同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也缓缓回归正常范围。张跃鹏这才稍稍放松,用指节揉了揉发酸的眼眶。“继续监测辊筛和料仓运行,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确保不再反复。”张跃鹏通过对讲机对班组成员说道。 夜色渐深,球团产线的轰鸣声依旧沉稳。当交接班记录上落下“返料比0.47%”的墨迹时,晨光正悄然漫过厂房屋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