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技多不压身”,一个企业的产品种类愈丰富、质量愈稳定,企业才能在倾听市场声音、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见证并参与首钢耐候钢一步步从小变大、由弱转强的刘锟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本人就是在首钢成长起来的一名耐候钢领域的“排头兵”,他以“头雁”的姿态引领着首钢耐候钢课题组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产品品种开发和质量持续改进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对于荣获2015年度“首钢劳动模范”,刘锟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这份荣誉更像是一种鞭策,激励他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更加满怀激情,持之以恒将首钢耐候钢产品继续发扬光大。
潜心钻研用心研发优质产品
现年37岁的刘锟是首钢技术研究院薄板所科研员、耐候钢首席工程师,主要负责推进首钢耐候钢卷板的持续改进和新产品开发工作。2008年,刘锟从钢铁研究总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首钢工作,因其博士课题是“转炉烟气分析动态控制模型及其方法研究”,计划从事迁钢二炼钢转炉副枪+烟气分析动态控制模型的研究。刘锟在首钢技术研究院报到后的第一天就主动申请到迁钢派驻站工作,当时二炼钢转炉设备正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正好首秦公司3台转炉从奥地利引进的奥钢联烟气分析动态控制系统处于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为提前掌握奥钢联烟气分析模型的精髓,刘锟随后去首秦公司和几位同事一起跟踪外方调试过程一个多月时间,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术。
当时,首钢热轧板卷产线仅迁钢2160投产,存在着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严重缺乏产品研发人员。派驻站领导考虑到刘锟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参与了齿轮钢窄淬透性预报与控制模型开发、热轧带肋钢筋组织性能预报、热轧钢材奥氏体静态再结晶组织演变的方法研究等课题,毅然决定让刘锟彻底转型,由工艺模型研究到从事耐候钢产品开发。这是领导对刘锟的信任,对他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毕竟他没有专门从事过产品开发工作经历,对市场、客户及产品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的。为尽快胜任该工作,刘锟虚心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同事取经,如饥似渴地学习产品开发的相关知识,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熟悉热轧产线装备能力上。
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介于普通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低合金钢系列,由普碳钢添加少量铬、镍、铜、磷等耐腐蚀元素而成,具有优良的强韧性、成形性、焊接性和耐腐蚀性能,其耐候性为普碳钢的2-8倍,涂装性为普碳钢的1.5-10倍。由于耐候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可延长构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保护涂层用量,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制造集装箱、铁路货车、电力塔架、公路或铁路桥梁等结构件。通过搜集资料、走访客户,刘锟了解到,每年用于制造集装箱和铁路货车的耐候钢使用量占到全部用量的90%以上,但相比铁路货车每年30-40万吨的用量,集装箱的用钢量更大。据统计,全球集装箱保有量为3000多万TEU(Twenty-feetEquivalentUnit,是以长度为20英尺的集装箱为国际计量单位,也称国际标准箱单位),而每年集装箱行业的新增需求能够达到300-400万吨,是一块极具市场挖掘潜力的“富矿”。在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讨论后,刘锟便一头扎进了耐候钢卷板的研发当中去了。
2010年以前,首钢集装箱用耐候钢的生产主要集中在3-6毫米厚规格钢板,这种钢板在业界眼中是再普通不过的“大路货”,盈利能力很差。刘锟意识到,想要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就非得在技术含量和利润附加值“双高”的1.6-2毫米薄规格产品的研发上多下功夫不可。这并非是奢望,随着迁钢1580产线的投产,刘锟和迁钢热轧作业部、技术质量部的同事一起,围绕薄规格钢板的轧制稳定性、性能稳定性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于2010年实现薄规格耐候钢的批量稳定生产,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形成集装箱钢薄厚规格配套供货能力,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已生产供货400万吨,赢得了用户的好评。
技术降本产品开发极大丰富
虽然首钢薄规格集装箱板完成了从“0到1”的巨大跨越,但刘锟并没有彻底松懈下来。根据他的走访调查,由于集装箱用耐候钢板技术门槛低,同质产品充斥市场,集装箱用户会选择质优且价廉的产品,价格成为影响用户选择至为重要的因素。他通过对标找差后发现,首钢耐候钢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出一大截。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成本主要来自哪里呢?
众所周知,耐候钢之所以能够抵御各种腐蚀,主要源自于其中添加了不同比例的铬、镍、铜、磷等合金元素。刘锟经过对每种元素成本的仔细核算后发现,造成成本相对较高的“罪魁祸首”正是其中看似不得不添加的镍元素。当时镍板售价每吨高达20万元,按照0.16%镍测算,平均每吨耐候钢中的镍成本高达320元,因此,降低镍的使用量就相当于降低了吨钢成本。可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镍几乎是普碳钢之所以成为耐候钢的关键。那么降镍真的可行吗?
为了验证能否降镍,那段时间刘锟几乎跑遍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检索一切相关资料,在图书馆里啃不完就出钱复印带回家接着看。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刘锟发现,在耐候钢生产中,镍的添加并不像铜那样必须,而是只有上限没有下限。添加镍元素的意义并不在于提高耐候性能,而是为了抑制铜脆,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了铜富集的问题,降镍乃至无镍都是可行的。
弄清了前提就相当于找到了方向。刘锟采取分次降镍的方法,逐渐降低镍含量。2009年到2011年,他充分利用研究院中试设备进行不同镍含量集装箱钢冶炼和轧制的机会,通过差热分析仪及马弗炉,模拟研究不同加热工艺条件下的加热气氛、温度与时间下不同镍铜比集装箱,钢的铜富集形态,考察降镍对铜富集的影响。通过多次试验,刘锟排除低温加热的方法,采用弱还原性气氛下的高温快烧工艺,将镍含量从0.16%逐渐降到0.14%、0.11%、0.09%、0.07%、0.05%,在降镍的同时,保证了钢板良好的表面质量,没有铜脆缺陷产生。2011年底,在刘锟的不懈钻研和艰辛探索下,首钢集装箱钢镍含量均值低至0.04%,吨钢成本控制在国内最低水平。2014年,首钢耐候钢突破100万吨大关,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
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降本,提质增效”,刘锟及其团队先后开发出53尺特种集装箱用热轧高强集装箱钢、53尺特种集装箱用冷轧高强集装箱钢、20尺和40尺550MPa级轻量化集装箱钢、高强及高耐蚀铁路货车用耐候钢、冷热轧耐硫酸露点腐蚀钢、900MPa级高强搅拌罐钢,并协助开展裸露使用新型耐候电力塔架用钢开发。同时,作为股份派驻站热轧品种组组长,刘锟组织推进完成商用车大梁用4毫米—8毫米薄规格高强钢、热成形桥壳钢、高扩孔钢、碳素工具钢、高冲压元宝梁用钢等高端产品的认证和小批量供货。在刘锟的努力工作下,首钢耐候钢产品品类大为丰富,市场竞争力更是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瞄准市场激情活力源自使命
多年来,刘锟孜孜以求,潜心钻研,逐步成长为首钢耐候钢领域的一名专家。一路走来,虽有荆棘,亦有荣誉:2009年首钢质量先进个人、2010年首钢技术研究院先进职工、2011年首钢技术研究院“三创”标兵和首钢“爱献做”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北京市国有企业“爱献做”活动先进个人、2013年首钢技术研究院“三创”标兵和首钢“双百”先进个人、2014年度负责的耐候钢课题组获得首钢技术研究院“季度立功”先进集体,并获得首钢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长长的荣誉不仅映照着刘锟的深履般足迹,也见证着首钢耐候钢事业的日益壮大。
这份壮大离不开刘锟的深入思考,他经常说,“首钢耐候钢仍需在细分市场里精耕细作”。在当前低端耐候钢产品充斥市场、高端独有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只有立足市场、了解需求、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企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为此,刘锟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主动走访用户,了解用户需求,建立良好关系,通过中试研发、现场试制、用户试用、反馈优化,不断创新,形成完整闭环,在丰富产品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将市场需求转换为技术标准,从而牢牢地掌握先机、占据主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刘锟不仅十分注重客户评价,而且要求耐候钢课题组要本着“服务客户”的理念,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只要关乎客户的事,再小都是大事”,刘锟说,“我跟团队成员说,对于用户的反馈一定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满足用户有效需求,如果一时解决不了,也一定要向用户多次汇报,给出合理建议和解决方案,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管理学中有句名言:一只狮子可以带活一群绵羊,一只绵羊可以带死一群狮子。在刘锟的影响下,首钢耐候钢课题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分高涨,正是这支团队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主要原因。刘锟坦言,首钢耐候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关键是有一群年轻人往前冲。技术研究院众多派驻人员经常驻扎在现场,周末加班不回家是家常便饭,首钢耐候钢课题组也不例外。但这个团队却没有丝毫抱怨,大家都抱着一颗“为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生产优秀产品”的心默默奋斗着。据刘锟介绍,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可以预见,立体车库、钢结构住宅、除尘脱硫设备等环保产业用钢的需求量也将不断上升,首钢耐候钢团队大显身手的机会到来了。这一次,刘锟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在创新研发的战线上继续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