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事业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专家团队力量,在满足高端客户定制化需求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上加大攻关力度,全面提升产品“档次”,确保以更加卓越的品质和更加贴心的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助力高售价产品持续上量,实现效益最大化。三季度,该单位高售价产品区间占比环比提升11.36%。 协同“作战” 为客户专属定制优化方案 10月25日,在炼钢事业部创新工作室内,研发管理室、生产技术室专家及转炉、精炼、连铸作业区技术人员齐聚一堂,正围绕如何提升深冲钢产品性能和精准控制产品尺寸开展着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倾囊献策,确保为客户定制出最佳性能优化方案。 一个月前,该单位接到某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DD12深冲钢订单,本来应该高兴的事,可研发管理室客户服务组质量代表张爽却犯了难。原来,本批产品客户后期要制作成汽车传动系统重要配件,直供国内重点新能源汽车公司,因此,客户对产品夹杂物、表面质量、抗拉和屈服强度都提出极高标准,不仅如此,该客户还对产品厚度和宽度尺寸分别做出了±0.09mm、0-3mm的极窄公差范围控制要求,这无疑让研发工作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为尽快制定出研发方案,张子建接到订单后第一时间找到研发管理室马春红专家,并将识别的客户需求详细告知。有着多年研发经验的马春红,在了解客户所有需求后,不禁双眉紧蹙,陷入深度思考中,过了一会,他突然站起身和张子建说道:“走,咱们召集各科室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商讨,必须制定出满足客户各项需求的研发方案。” 携手合作,共谋良策。各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历经3个多小时的讨论研究,结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产品数据库,最终决定打破固有精炼工艺,创新采用RH本处理工艺替代原有LF精炼工艺设计,再通过优化脱碳脱氧模式和时间,从而提升钢水纯净度,达到夹杂物要求。同时与轧机产线技术人员结合,设置最佳终轧、卷取和层冷温度,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及产品表面质量。为满足客户对产品厚度和宽度尺寸的极窄公差要求,研发专家精心测算了产品在连铸、热轧、酸洗等工序的尺寸公差控制范围,并下达控制计划,同时兵分三路,对各工序实施全流程跟踪把关,确保产品各项性能、尺寸均达到标准。 在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一张张如镜面般光亮的钢卷高质量下线,经严苛检验,产品各项性能和尺寸全部满足客户需求。唐钢凭借上“档次”、高“颜值”的产品成功赢得客户青睐,为后续深入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成长筑牢坚实基础。 对症“开方” 提升中碳钢质量 “攻关后的中碳钢头坯裂纹发生率成功降低了3.2%。”10月25日,炼钢事业部生产技术室技术员王明杰拿着刚下线的中碳钢铸坯检验报告十分开心地向科长张贺君汇报着。“太好了,咱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张贺君兴奋地说道,同时眼神紧紧锁定在报告单上,认真欣赏着他们历经多个日夜努力摘取的胜利果实。 在连铸生产工序,由于开浇初期钢水处于非稳态阶段,生产中碳钢需使用较低拉速,以及近期气温骤降造成结晶器铜板温度过低等多重因素,显著增强了钢水冷却强度,从而引发铸坯内外冷却不均,造成铸坯壳生长进度出现差异现象。此时,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坯壳较薄弱的铸坯头部极易诱发裂纹缺陷,造成铸坯质量降判。 一直以来,该单位坚持“质量是公司发展命脉”的理念,不断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以现有技术优势为契机,加大质量改善攻关力度,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助力公司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以差异化、“高档次”品质产品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针对这一情况,张贺君快速组织科室技术人员组建攻关小组,围绕中碳钢头坯裂纹问题开展专项攻关。为尽快破解该裂纹难题,攻关小组扎根产线,密切跟踪钢水形成铸坯的每一个工艺环节,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因素。同时,他们还从人、机、料、法、环多方面深入研究,并反复进行针对性模拟试验,最终,在近半个月的努力下,攻关小组成功锁定“病因”。原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变冷,连铸开浇渣本体和结晶器铜板温度显著降低,在开浇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传热和润滑作用,该问题是造成中碳钢头坯裂纹发生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瞄准“病因”,对症“开方”。根据影响因素,攻关小组自主创新设计了全新开浇烘烤模式和烘烤设备。通过提前烘烤开浇渣,升温后将其按照结晶器宽度均匀播撒在结晶器渣盘上,开浇完,再平稳推入结晶器内,该新开浇烘烤模式完好保留了开浇渣本体和铜板温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中碳钢头坯裂纹发生率高问题。同时,攻关小组还精心策划了烘烤时间、播撒开浇渣时间、开浇渣推入时机等,进一步将新开浇烘烤模式作用发挥到最大。 该开浇烘烤模式上线应用后,中碳钢开浇头坯裂缝发生率显著降低,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裂纹发生率高的有效改善,每年还可为产线节约铸坯修磨费用4万余元,成功实现一处改善“多点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