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皎洁,凌晨两点的二炼轧作业部内,照明灯将高耸的设备切割成明暗交错的轮廓。设备轰鸣声中,一场特殊的攻坚战即将打响。Mn13高锰耐磨钢——这种被誉为“工业盾牌”的特种钢材,凭借出色的耐磨性能,在矿山机械、港口设备领域供不应求。客户那句“只要生产出来就要”的迫切需求,既是机遇,更是沉甸甸的挑战。 
运筹帷幄: 特钢生产的战前布局 含锰量高达13%,碳含量达到1%,是常规钢种的10倍,每一道生产环节都如同在钢丝上舞蹈。 早在一个月前,作业部就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领导干部示范带动,技术骨干们日夜钻研,围绕Mn13的生产工艺,结合现有设备反复推演。围绕该钢种强度高,导热性差,加热时间长,温降慢,对设备、工艺、操作要求异常严苛等特点,他们编制、修订操作要点,做好设备和工艺支撑。为解决连铸保护渣适配问题,他们与供应商反复沟通,定制出专用配方;针对精炼炉合金添加难题,他们细化操作方案,确定了“分段式加料法”。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经过多次论证。 精准破局: 首战告捷的昼夜博弈 凌晨三点,炼钢区率先拉开生产序幕。精炼平台上人影攒动,20余吨金属锰料整齐码放。在以往的生产中,精炼炉正常合金加入量很少,这次却要一次性完成数倍的任务。“开始加料!”随着一声指令,4吨金属锰由天车吊运精准落入钢包,钢水瞬间沸腾,温度仪数值骤降几十度。精炼主操立即调整电弧功率,通红的炉壁映照着大家专注的脸庞。为了平衡合金添加与温度控制,他们先后分四次加料。天车工神情专注吊运装料,技术主管则紧盯测温曲线,根据实时数据微调升温策略,将温度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边升温、一边降温、一边控温,这是一场考验耐心和韧劲的艰苦博弈,从凌晨3点到早上8点,历经五个小时,20余吨合金全部添加完毕,第一炉钢水顺利进入连铸工序。 连铸平台上,铸机严阵以待。“这种钢导热性差,冷却速度慢。”技术主管对着对讲机反复叮嘱,“拉速波动必须小于等于0.05米/分钟!”此前,他们围绕浇铸速度和冷却速度进行了反复推敲、重新设计;同时采取弱冷控制,减少结晶器内坯壳收缩量,全力攻克该钢种连铸坯易产生裂纹、易漏钢的难题。浇钢工、技术骨干坚守在结晶器前,进行着全程守护。突然,结晶器两侧的火焰出现了异常闪烁,“保护渣烧结了!”技术主管迅速反应。有经验的浇钢工立即举起捞渣铲,四人默契配合,一人观察液位,两人快速捞渣,另一人精准补加新渣。在灼人的热浪中,他们的身影被映得忽明忽暗,却始终保持着紧张而有序的节奏。 
轧钢环节迎来了新考验。铸坯直装工艺对时间把控和设备衔接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造成铸坯温度不均,影响轧制质量;高合金钢在加热冷却时,因各部位温度变化不同,容易产生热应力,导致产品变形或裂纹。钢板的无磁特性更是设下吊运“路障”,常规电磁吊彻底失效。面对一个个“拦路虎”,他们迎难而上、全力攻坚。从铸坯的加热温度曲线到轧制过程中的速度调控,从冷却方式的选择到精整工序的具体流程,他们全程跟踪、精准把控。为了解决吊运难题,精整区全员上阵,挂钩、天车吊运、摘钩,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整个吊运过程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保证了首批Mn13订单的顺利剪切、矫直和入库。 向新而行: 复盘优化后的破浪征程 首战的成功并未让大家松懈,作业部召开了整整两天的复盘会。他们将几百组生产数据制成对比图表,详细总结高锰钢生产经验,针对合金加料难题,他们尝试增加转炉合金料仓加料的方式,连铸平台的监控视频被逐帧分析,轧制工艺参数经过精准调整形成新的操作要点。 二次生产的清晨,阳光洒在整洁的车间里。经过科学组织、精准操作,炼钢工序加料时间由首次生产的5小时缩短至2小时。连铸平台上,技术骨干们守在结晶器前,依然像守护“新生儿”般专注。轧钢工序在横剪和收集台之间的辊道设置钢板离线点,利用板钩、夹钳和竖钳,每组4人配合,在此起彼伏的指令声中,钢板吊运效率提升了近1倍。在全员努力下,4月1日,二炼轧作业部成功实现Mn13高锰耐磨钢热轧板批量生产! 
如今,第三次批量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那些凝结的智慧与汗水,不仅锻造出一块块优质钢材,更见证着二炼轧人在特钢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从深夜里的艰难探索到阳光下的批量生产,这条特钢破局之路,正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