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在5月10日第九个中国品牌日之际,青岛特钢以绿色低碳发展、智能制造和科技创新为支点,讲述以低碳智慧重塑产业,以高端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的卓越品牌故事。 绿色低碳:从“钢铁体温”到“城市暖流”循环经济实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青岛特钢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碳管理方针,构建全流程绿色制造体系,为传统钢铁行业树立了低碳转型标杆。与市政共建的余热供暖系统,将钢铁厂的“工业体温”转化为城市暖流,每年减少碳排放超万吨,相当于再造一片百亩森林;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自发电率达75%;通过技术创新将冶炼过程中的废气、废热“吃干榨净”,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无废工厂”模式成为循环经济示范样本;以绿色产品,赋能下游产业链减少碳足迹,形成从生产到应用的闭环减碳生态。 智能制造:数字孪生与AI驱动的“未来工厂” 
如果说绿色转型是青岛特钢的“外在颜值”,那么智能化则是其“内在基因”。作为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青岛特钢的高速优特钢线材生产线以“极致成本 极致效益”为核心目标,通过“数智引领”战略,通过私有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操、控、管”一体化模式,提升产线数字化管理水平,高效管理、智能生产;智能诊断运维平台,推进设备管理由“预防性维护”向“预测性维护”模式转变,设备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8%以上;智能发运平台实现产品从下线、存储、出库、发货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发货效率提升40%。 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破局密码 
青岛特钢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自主研发了QM热处理技术,开发出三大类高端特殊钢制造技术和系列产品,打破了日本控制超高强桥梁缆索等高端线材市场的局面,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并应用于伶仃洋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世界第一高桥贵州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等重大工程,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轻量化、耐疲劳超高强钢帘线盘条技术,通过特殊工艺实现高碳高合金钢盘条的批量生产,抗拉强度达4000MPa级以上,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材料;核电焊接用钢研发与产业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向“新”而行,以“精特”基因铸就核心竞争力 
青岛特钢的品牌内核,根植于“精耕高端、特立向强”的战略定力。未来,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高品质、更严标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钢铁报国的壮丽篇章,在全球品牌竞争的赛道上,跑出特钢加速度,为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