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首钢股份公司设备维检中心上下同欲、全员参与,通过集体的智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节省工时和人力降本增效方面攻坚克难,刮起了一阵“提质增效之风”。
●●“风”吹得够新
在股份公司如火如荼地推进转型提效工作的当下,设备维检中心充分挖掘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对新工具、新材料的应用,对专有工装的研发、自有技术创新实现了提质增效。
“人少活儿多是现在维检面临的最直观现状。面对劳动组织优化增效进入瓶颈的实际,我们寻求利用技术创新来解决当前矛盾,这是全面提高劳动效率的要求。”设备维检中心副主任陈建华说。
设备维检中心制定了“新工具、新材料应用及工装研发”工作方案,围绕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耗时费力的重复性工作进行攻关,力求通过新工具、新材料的应用及工装研发,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工劳动强度。工作方案在《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管理制度》《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专有技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根据设备维检中心的特点,鼓励全员立足维护及检修中的实际问题发挥创造力,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提升设备维护水平,进一步形成具有设备维护特色的工装、专有技术和专利。
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维检中心要求各作业区全体参与,力求实现维护检修水平再上一层楼。对具体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维检中心一路绿灯,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为推行工作创造内部及外部条件,及时协调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奖励分配。成立了技术工作小组,调配维检中心“智慧、知识”资源,研究各区域项目的可行性并进行立项,利用头脑风暴、经验共享等方式,对确立的项目制定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
●●“风”吹得够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传统的工具越来越无法满足“秒杀时代”的新要求时,维检中心在材料费使用上进行了调整。每月对材料费的使用“锱铢必较”,集中优势力量,购买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的新工具、新材料。电动倒链、电动液压扳手等特殊大型工具随即被广泛应用到设备维护检修现场。
最近,一段“利用新研制的工装更换上料皮带托辊”的视频火爆维检炼铁作业区,相比过去,在人力投入和时间上都提高了一倍多。上料皮带托辊更换是高炉检修的常规项目,每次检修约更换70根左右,更换一根需要4人10分钟的时间。曾亲身经历托辊更换工作的业务室技术专业人员曲海说:“每次检修如果被分配到更换托辊,就可以说是'中大奖’了。这项工作数目多、耗体力、空间小,是一项耗时费力且重复性很强的体力活儿。因此,我们决定研制上料托辊更换装置。”
一直以来,职工们都是用倒链和铁杠更换,认为这是最省事的,当初立项时,大家对此的感觉是半信半疑。“第一次干,前期的想法是最难的,没有雏形,没有依据,只能自己摸索。凭借对现场的熟悉,大家拿着铁丝一点点比划,脑子里逐渐有了大概形状,画出草图,逐步完善修改。当制作出的工装投入使用后,大伙儿确实感到了省时省力,心里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维检炼铁作业区副主任刘玉平感慨道。
对维检来说,这次工装的改变不只是一次工具使用的变革,更是思想和意识的转变。针对各区域日常维护检修中的共性问题、技术瓶颈,职工们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难的创新想法、班组的头脑风暴,这些都是对新工具新材料应用及新工装研发的智慧来源。
●●“风”吹得够劲
精密检测可谓是设备维检中心掌握设备状况、精准检修的中坚力量,这次大活动,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全站仪作为精密检测空间位置测量的常用仪器,主要对辊系设备的平行度、垂直度,支撑部件的磨损量、变形量进行检测,这些都直接关乎着设备功能的精度。天然因素受限,人为处理数据,全站仪仅能开展单一坐标数据比较,已经无法满足设备维检中心“维护专业化、检修精细化”对设备空间位置测量的数据、种类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成了检测小组的一块心病。“方法总比问题多。既然空间的位置'够不着’,那就把空间的三维坐标投影到平面上,成为二维的点线。”精密检测小组负责人乔振龙说。随着检测小组成员展开头脑风暴,思路逐渐明朗,经过前后28次测量验证、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空间投影测量技术”攻关,搬掉了堵在大家前面许久的大石头。而且之前需要花钱请别人来测量的工作,也逐渐转为职工自己测量,大大降低了设备检修成本。
任何一个金点子都不不可能凭空而来,都是维检人日常的经验积累和学习,一个个创新工装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说明。新工装的研发,从方案的制定到初期审核筛选共立项44个,目前已经试验完成投入使用8项,图纸方案已经完成,24项正在联系材料制作中。
“这阵风是维检人集体智慧之风。我们将把这股创新的思维之风融入每名维检人的心里,使技术增效的意识成为每名职工的自觉行动,让追求卓越、智能维检成为职工的价值追求。”维检中心副主任杨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