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清晨,窗外薄雾未散,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事业部生产技术室高级主管张贺君的手机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爸爸,假期能陪我去游乐园吗?”电话那头,儿子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期盼。张贺君心头一暖,放缓语气:“现在是保生产、提质量的关键时期,爸爸得守在岗位上,守护产品高质量下线。等忙完这阵,一定带你去玩个痛快。”一旁的妻子接过话电话,轻声叮嘱:“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记得按时吃饭,别太累。”挂断电话,张贺君将那份家的温暖悄悄收进心底,利落地换上工装,迎着晨光快步走向厂前区公交车站点,奔赴属于他的“战场”。 “中碳钢开浇头坯裂纹率还是有波动,必须尽快把开浇渣使用方案敲定下来,确保国庆期间生产稳顺!”早会上,张贺君目光炯炯,声音掷地有声。开浇,是连铸工序的“第一公里”,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流程效率和铸坯质量。而开浇渣作为关键辅料,如何根据实际工况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一直是制约连铸工序提质的难题。此前,中碳钢开浇头坯裂纹发生率高达8%,不仅增加修磨费用,还影响产品交付进度,这成了张贺君心头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作为主抓质量管控与成本优化的技术骨干,张贺君主动请缨,担起开浇渣工艺攻关的重任。“开浇渣用不好,就会发生卷渣、裂纹等质量问题,必须把它的‘脾气’摸透,找到精准的使用方法。”他带领技术团队扎根现场,将难题拆解为三大关键点:加入量、加入时机和正常保护渣间隔时间。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他们就一点一点摸索,守在连铸机旁,每天紧盯不同断面的开浇全流程,细致记录上百组关键数据。 “光是同一个断面,开浇渣多加一点、少加一点,铸坯表面状态就完全不同。”为尽快找到最优方案,张贺君和团队连续设计了数十组对比试验。他们跟踪每一次开浇,试验结束后逐一核对钢水温度、渣料用量、裂纹数据,反复分析比较。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摸清了规律:小断面开浇时,开浇渣加入量控制在2—3公斤,与正常保护渣的间隔不超过30秒,裂纹率最低;大断面则需根据实时钢水温度微调渣料用量,间隔时间还要进一步缩短至20秒。 经过多轮验证和参数优化,一套“分断面管控、定参数操作”的开浇渣新使用方案终于成型。当首批采用新工艺的中碳钢顺利开浇,铸坯下线后表面光洁、无明显裂纹。检测数据显示,头坯裂纹发生率较攻关前降低7%,张贺君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用技术守住每一块铸坯的质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对祖国最深情的致敬。”张贺君抬头望向转炉主控室里那面鲜艳的国旗,语气坚定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