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热轧事业部2050产线,扑面而来的是钢卷奔流的热浪,耳边是机器轰鸣的交响。说起数字化转型,大多数人总会想到那些“高大上”的设备、复杂交错的系统,仿佛它自带一层遥不可及的技术光环。但在生产一线,数字化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就像热轧事业部围绕定宽机主传动的20秒打油时间做的文章,用数据驱动的“小改动”,成功撕开了一线降本增效的实际突破口。 定宽机是轧钢生产的关键设备,主传动的润滑好坏,直接关系着设备的“健康寿命”。过去,这台设备有个延续多年的“老习惯”:主传动停机后,多点干油泵还会执着地自动打油20秒。这20秒太短了,短到没人在意它的份量,就像流水里的一粒沙,悄然流逝。直到该事业部盘点月度油耗时,一组数据让大家猛然惊醒——单是给它用的贝壳润滑脂,每月就要消耗40桶。更让人头疼的是,多余的油脂没处去,在设备缝隙里慢慢堆积,不仅要额外安排人手清理,还可能掺杂着氧化铁皮渗进关键部件,给设备运行埋下隐患。这20秒的惯性操作,成了明晃晃的成本浪费。 “不能让这20秒白白浪费!”热轧事业部2050点检作业区点检员佟勇瑾的目光落在运转的定宽机上。可改动不能凭感觉,得先算明白这本“消耗账”。从那天起,他便成了定宽机旁最执着的“观察者”。佟勇瑾没急着动程序,而是先蹲在定宽机旁,手里拿着记录本,一笔一划地记数据。主传动从停机以后,部件摩擦需求具体的润滑脂是多少?在这种工况下,存留在轴承内的润滑脂是否能够满足摩擦、运转需求?连续一周,他守着设备,跟着停机节奏记录、测算。当一组清晰的数据摆在眼前时,答案一目了然:主传动停机后,部件摩擦需求基本为零,那20秒的打油,纯属无效供给。 数据就是最硬的底气。该事业部骨干带着实打实的记录找到技术团队,共同对着程序逻辑一点点梳理——原来最初设定20秒,是怕润滑不到位留的“安全冗余”,却没人算过长期下来的消耗总账。基于新数据,大家果断调整停泵触发条件:当主传动停机信号传来后,自动切断干油泵运行。改动不大,效果却立竿见影,试运第一个月,润滑脂消耗从40桶直接降到22桶,单这一项,每月就省下了近6.1万元成本。 如今再站在定宽机旁,看着不再“多余”运转的干油泵,我愈发坚信:数字化转型从不是“空中楼阁”,不用等全套系统落地,手边的运行记录、耗材数据,都是藏着价值的“金矿”。关键在于愿意俯下身子,像佟勇瑾那样找数据、用数据——算清“20秒打油”的消耗,才能找准降本的“关键一毫米”。如今在热轧事业部2050点检作业区,大家常说:“别小看设备上的老规矩,拿数据量一量,说不定就是数字化的突破口。” 夕阳下,生产线上光影流动,屏幕上的数据静静跳动。望着那台经过“小优化”的定宽机,我忽然懂得:一线的数字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藏在对“20秒”的较真里,藏在用数据啃下“小问题”的坚持中。正是这一个个细微处的突破,攒起了转型的“大底气”,让数字化的微光,在生产一线慢慢汇聚成照亮高质量发展的火炬。 |